2025年3月17日,无人机领域迎来里程碑式突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动力电池与系统研究部(DNL29)陈忠伟研究员团队宣布,其研发的超低温高比能锂电池成功适配六旋翼无人机,在漠河零下36摄氏度的极寒环境中完成试飞,标志着无人机动力电池技术正式突破低温限制。
2025年3月17日,无人机领域迎来里程碑式突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动力电池与系统研究部(DNL29)陈忠伟研究员团队宣布,其研发的超低温高比能锂电池成功适配六旋翼无人机,在漠河零下36摄氏度的极寒环境中完成试飞,标志着无人机动力电池技术正式突破低温限制。

极端环境下的性能验证
此次试飞中,搭载该电池的无人机展现了令人瞩目的稳定性:在零下36℃的严寒中,飞行姿态保持平稳,续航里程达标,并顺利完成快速启动、高空悬停、复杂路径巡航等高难度测试。更关键的是,电池全程未出现功率波动或突然断电现象,电压输出始终平稳,充分验证了其低温适应性与可靠性。

技术突破:从“里程缩水”到续航无忧
陈忠伟团队通过两大核心技术攻克了行业难题:
电解液配方与负极材料改性:创新性调整电解液成分并优化负极材料,将电池工作温度范围从常规的-20℃~60℃拓宽至-40℃~50℃,覆盖更广的极端环境;
自适应热管理与低温阻抗优化:通过动态调节电池温度与内部阻抗,将-40℃环境下的续航衰减率控制在10%以内,远低于行业平均30%-50%的水平,大幅减少低温作业返航频率。
极地科考与灾害救援迎来新利器
该电池的突破为无人机在极地科考、边境巡检、灾害救援等场景提供了核心动力支持。例如,在北极科考中,无人机可长时间悬停监测冰川变化;在地震灾区,超低温电池可保障无人机穿越雪山执行物资投送与灾情勘察任务,显著提升救援效率。

未来展望:低空经济与极端环境装备双驱动
陈忠伟表示,团队将继续优化电池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并探索其在电动航空、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应用潜力。随着超低温电池技术的成熟,无人机在极寒地区的商业化运营(如物流配送、生态监测)将加速落地,进一步推动低空经济与应急救援能力的升级。
行业影响:重新定义无人机作业边界
此次突破不仅刷新了锂电池低温性能纪录,更打破了无人机在极寒环境下的应用瓶颈。随着技术迭代,未来无人机或将成为极地科考队、边防部队的“标配装备”,在人类探索未知领域与应对突发灾害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