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清晨,缅甸曼德勒震后灾区的上空,一架搭载高清相机的无人机划破晨雾,对焦于地面损毁的佛塔、坍塌的民房和避险的居民。这是新华社记者才扬团队连续第三天运用无人机技术,对这场7.9级浅源强震的破坏程度进行空中勘测 。
2025年3月31日清晨,缅甸曼德勒震后灾区的上空,一架搭载高清相机的无人机划破晨雾,对焦于地面损毁的佛塔、坍塌的民房和避险的居民。这是新华社记者才扬团队连续第三天运用无人机技术,对这场7.9级浅源强震的破坏程度进行空中勘测 。

图片来源:新华社
无人机如何重塑灾情评估范式?
多维度灾情数据采集
通过多架次飞行,无人机获取了覆盖518平方公里的灾区影像,包括:
建筑损毁细节:曼德勒皇宫城墙出现30米裂缝,阿瓦大桥断裂面清晰可见 ;
次生灾害隐患:伊洛瓦底江沙土液化区域、20余处山体滑坡点被精准定位 ;
救援通道评估:实皆省高速公路路面隆起、机场跑道开裂等关键信息一目了然 。
动态监测与决策支持
无人机搭载的热红外传感器可穿透高温(近40℃)与浓雾,实时追踪余震引发的二次坍塌风险。例如,3月30日13时38分的5.1级余震中,无人机及时捕捉到某中学操场地面出现2厘米形变,预警了潜在危险区域 。
技术突破:从“空中之眼”到“救援大脑”
复合翼无人机实战应用:
类似此前在西藏定日地震中立功的ZT-120V机型,本次任务中无人机不仅完成空中侦察,还通过机载通信基站为灾区提供临时网络覆盖,引导救援车辆避开损毁路段 。
AI辅助分析系统:
结合吉林一号卫星提供的灾前影像,中科星图低空智航平台自动生成三维建模,将灾损分析效率提升80% 。
行业启示:无人机救援的“中国方案”
此次行动中,中国技术的身影贯穿始终:
翼龙应急型无人机:虽未直接参与曼德勒救援,但其700MHz频段通信基站技术(曾用于四川泸定地震)为同类任务提供标准范式 ;
政策与标准先行:中国民航局“OC运营合格证”制度推动的载人无人机物流网络,为未来灾区物资投送预留技术接口 。

图片来源:新华社
结语
从汶川地震的遥感测绘到曼德勒的精细化空中侦察,无人机技术已从“辅助工具”进化为灾害管理的“核心基础设施”。随着低空智航平台、多光谱传感等技术的普及,未来的灾情响应或将实现“分钟级”数据采集与“小时级”决策响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