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主流航空媒体《Vertical Flight Society》深度报道:在倾转旋翼技术尚处探索阶段之际,联合飞机镧影R6000打破沉寂,成为中国首款6吨级倾转旋翼飞行器,展现联合飞机强劲自主创新力,并代表中国倾转旋翼技术向更高层次突破迈出标志性一步。
作者: Jen Meszaros
在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和加速技术进步的改革进程中,倾转旋翼技术在中国仍属于“少数派”,主要集中于无人机系统和eVTOL,包括部分采用倾转螺旋桨推进的机型。然而,近期已有两家公司公布了全尺寸倾转旋翼机设计,标志中国倾转旋翼技术有望迎来新突破。

总部位于深圳的联合飞机集团在去年9月发布了镧影R6000机型的全尺寸模型,也是全球首款六吨级倾转旋翼飞行器。
R6000具备垂直起降(VTOL)能力,最大载荷达2吨(4,400磅)。其倾转旋翼设计可在飞行中转换至固定翼模式,飞行速度可达550公里/小时(300节),航程达4,000公里(2,160海里)。
据公司介绍,R6000配备先进的智能空域指挥与控制系统,可实现载人全自主飞行。镧影R6000在设计上追求易用性,操作人员只需短期培训即可上手。未来通过大规模量产降低成本,提升用户在采购和维护方面的可及性。
联合飞机由董事长田刚印于2012年创办,镧影R6000选择了类似贝尔V-280的常规民用倾转旋翼构型(即仅螺旋桨倾转、发动机舱不倾转),以提升安全性、运行效率及环境适应能力。联合飞机指出,尽管整机舱倾转在技术上可能更易实现,但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如高温尾气会直接朝向地面喷射,影响侧舱门设计,增加操作难度,且在上下机过程中对乘员构成安全隐患。
为规避上述问题,团队采用“仅旋翼倾转”的设计,旨在减少扰流影响、优化舱门布局,并降低在不具备耐热涂层的海上平台上因高温烧蚀而产生的损伤风险,从而提升该机型在常规平台上的使用能力。
“基于这些考虑,我们最终决定采用‘仅倾转旋翼’的技术路线。”田刚印在接受《Vertical Flight Society》采访时表示。目前,R6000的试飞计划正稳步推进,计划于2025年中完成直升机模式首飞,并于年内开展倾转模式测试。
联合飞机坚持以“适应性强”的解决方案服务地方政府和行业客户,业务涵盖物流运输、公共安全与执法、边海防、巡线维护、以及油气产业等多个领域。自2021年以来,公司积极参与救灾应急任务,已成为中国灾害管理和紧急响应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其产品线包括TD550和TD220两款共轴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广泛应用于物流和侦察任务,最大载荷可达200公斤(440磅),已在京津冀、黄山、广西等多地部署。
面向城市与乡村物流、应急响应和日常巡检的Q20四旋翼无人机,单次可携带10公斤(22磅)有效载荷,续航时间为73分钟,支持同时挂载最多4种载荷。该机型近期完成国内首个“空对空联运”实验,将山区运输时间由两小时压缩至8分钟。
2024年7月,黄山地区遭遇严重洪灾期间,TD550通过空中基站方式维持6小时通信保障,Q20则借助光电吊舱和喊话器实现实时侦察与疏散引导。

在农业领域,Q100无人机可用于喷洒、播撒及空中测绘任务,载荷达65公斤(143磅)。此外,该机型曾在2024深圳马拉松中被改装为雾化降温平台,为参赛者提供降温服务。

另一款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推出的T1200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最大载荷为500公斤(1,100磅),主要用于紧急救援和农业运输。
田刚印指出:“在水、电、通信全部中断的极端灾害现场,救援队本身也面临生存难题,具备通信能力的无人机不仅保障自身飞行,还能恢复局部通信,帮助受灾群众与外界建立联系,传递关键信息。”
R6000未来将加入联合飞机现有的产品矩阵,成为其应急响应能力的重要补充。搭载搜救及医疗系统后,该机型可搭载2至4名伤员及4名医护人员,实现快速响应与高效转运。
尽管研发之路仍面临重重挑战,田刚印表示,公司扎实的航空基础是攻克工程难题的底气所在。他强调,这款飞行器不仅是技术成果,更体现了公司对创新的执着追求,是团队努力和投入的结晶。“倾转旋翼构型的技术复杂性意味着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将面对大量挑战。联合飞机早年便专注飞控技术研发,因此在该领域具备先发优势。我们的技术骨干大多来自国内顶尖航天科研机构,理论基础扎实,工程经验丰富。”
为推动相关技术进步,公司于2022年成立“下一代飞行控制系统工作组”,目前已有超过100名科研人员投入长期研发。同时,研发团队与清华大学、北航、西工大等高校合作,持续拓展海外伙伴关系,扩大能力边界。
田刚印表示,R6000项目旨在突破技术瓶颈,最终实现项目落地。该机型将严格遵循适航标准,目标安全级别为灾难性故障率低于十亿分之一(10⁻⁹)。
R6000面向客货两用,在2024年11月12日至17日举行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上,联合飞机展示了其十项“低空+”应用场景规划,涵盖应急响应、城市管理、智慧警务、农林防护、智能电力、水利巡检、测绘侦察、物流运输、低空医疗和远程货运,充分契合国家推动传统通航与智慧空中出行融合发展的政策导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