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今日正式发布《空中游览市场管理暂行办法》(民航规〔2025〕19号),为低空观光产业划下刚性红线。新规将于2025年10月1日生效,明确禁止以“体验飞行”“体验带飞”名义开展经营性活动(第六条),直击当前市场存在的资质模糊、安全责任不清等乱象
民航局今日正式发布《空中游览市场管理暂行办法》(民航规〔2025〕19号),为低空观光产业划下刚性红线。新规将于2025年10月1日生效,明确禁止以“体验飞行”“体验带飞”名义开展经营性活动(第六条),直击当前市场存在的资质模糊、安全责任不清等乱象。

无人机航企面临三大合规挑战
资质与保险双门槛:企业需持有含空中游览项目的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且必须持续投保地面第三人责任险,鼓励覆盖机身及机上人员险(第五条);
信息强追溯:游客身份信息、联系方式需至少保存90日(第十六条),强化安全责任倒查机制;
营销“去擦边球”:捆绑销售、虚假宣传被明令禁止,服务标准需透明公开(第八条、第十二条)。
行业洗牌加速,合规者抢占新赛道
政策要求企业制定详细服务标准,涵盖航线、定价、投诉流程等,并需15日内处理用户投诉(第二十一条)。对依赖“体验飞行”揽客的中小运营商,生存空间将被压缩;而具备全链条服务能力的企业,有望在景区合作、高端定制游览等场景打开增量市场。
短评:低空观光进入“持证上岗”时代
此次新规呼应了央视此前曝光的“黑飞”乱象(链接1),标志着空中游览从野蛮生长转向精细化监管。无人机媒体认为,政策短期内将淘汰违规运营主体,长期则推动行业向安全化、标准化升级,为载人无人机、eVTOL等新技术商业化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