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教育部《2025—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简称“白名单”)正式公示,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世界机器人大会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及素养大赛、青少年无人机大赛等科技类赛事均被纳入合规竞赛体系。
2025年9月11日,教育部《2025—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简称“白名单”)正式公示,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世界机器人大会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及素养大赛、青少年无人机大赛等科技类赛事均被纳入合规竞赛体系。这一调整首次将无人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赛事同步列入国家认可的核心科创竞赛范畴,为无人机教育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一、政策突破:三大赛项形成无人机教育“黄金赛道”
本次白名单首次明确将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与人工智能、机器人赛事并列,标志着无人机教育从边缘兴趣活动升级为国家级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涵盖无人机智能识别、自主巡航、集群算法等方向,推动无人机与AI技术深度融合;
世界机器人大会青少年大赛:开放无人机协同机器人完成任务的赛项,强调多技术平台集成应用;
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专注飞行操控、编程设计与行业应用,夯实技术实践基础。
这三大赛事共同构建了从基础操控到高阶创新的全链路培养体系,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分层级的无人机科创成长路径。
二、行业推动:无人机教育迎来“合规化与专业化”升级
赛事合规化,终结行业乱象
白名单明确取消了13项未达标的竞赛(如原“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杜绝了商业化竞赛对家长的误导。无人机赛事首次纳入国家监管体系,推动行业从“重竞技”转向“重素养”,倒逼教育机构提升课程质量而非追逐奖项。
激活校园需求,加速产教融合
政策发布后,中小学引入无人机课程的意愿将大幅提升。此前东莞海德实验学校、广州南外实验学校等开展的无人机研学实践已形成成熟模式,未来更多学校将依托三大赛项开展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及实验室建设,为无人机企业提供进校通道。
技术升级与人才培育双向驱动
高阶赛项要求无人机具备AI视觉识别、自主避障、多机协同等功能,推动教育硬件厂商研发更智能的机型(如编程无人机、仿生无人机)。同时,赛事对指导教师的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预计将催生无人机教育师资培训新市场。

(图片来源:AI合成)
三、未来展望:无人机教育或成科创教育“新基建”
白名单公示期至2025年9月17日,此后三年内,三大赛项将每年举办一次,累计不超过三次。这一长期规划为无人机教育行业提供了稳定的政策预期。
对企业而言:需加快开发与赛项匹配的课程、硬件及师训体系;
对学校而言:可依托赛项设计跨学科项目(如无人机+地理测绘、无人机+环保监测);
对学生而言:竞赛成果将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为升学提供增值背书。
附:《2025—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
《2025—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