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文章搜索:
G A I U V S .C O M
      NEW较新公告:
徒步游
低空经济“蓉”耀绽放丨2025首届国际低空产业大会在蓉城成功召开
来源: | 作者:阿芙 | 发布时间: 5天前 | 45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首届国际低空产业大会于9月25-27日在蓉城空港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2025首届国际低空产业大会于9月25-27日在蓉城空港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大会以“领航低空安全 赋能产业发展”为主题,由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联合主办。大会涵盖了主论坛、专题论坛以及低空产业博览会等丰富内容,近百位专家进行了报告和专题演讲,全方位展示了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热点和发展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监事长陈志杰,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善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监事长何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向锦武,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教授杨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张明伟,东南大学科研院院长殷国栋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黄攀峰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学军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张建平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把握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低空经济与飞行装备”“多源信息融合发展及展望”“低空经济及其装备技术发展”“发展低空空气动力学,助力低空技术与工程高水平发展”“打造全域安全的低空航行系统支撑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智能飞行汽车关键技术与实践探索”“系绳无人机集群赋智低空经济特种作业应用”“面向风险管理的低空智能网联体系构建”“低空交通智能管控技术的实践探索”作主旨报告。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秘书长刘玉超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长费爱国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监李海鹏分别致开幕辞。


图片


院士专家把脉低空经济发展方向


陈志杰院士对低空经济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低空经济发展的逻辑内涵出发,系统地梳理了当前低空经济在追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主要挑战,指出了阻碍产业升级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建议。杨善林院士提出科技战略供应链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低空经济发展的相关科技问题。通过聚焦 eVTOL分布式推进、高能动力电池、智能飞控等核心关键技术,并结合国内外标杆企业案例及团队自主研发的 “ 凌岳 ” 系列 eVTOL 成果,深入探讨了具身智能如何通过“感知 - 推理 - 执行”赋能低空飞行装备智能化发展。针对低空安全多源信息融合问题,何友院士分析了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梳理归纳了其中的基本科学问题及拓展形式,分享了团队在跨域协同海洋信息感知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针对低空装备的性能和安全性,向锦武院士详细分析了低空装备受到的气象环境、电磁环境、空域环境、生态环境等典型环境效应挑战,系统阐述了低空环境效应的综合应对策略,并从技术创新、低空适航等角度,提出了低空装备突破重点方向和发展建议。


图片


杨军教授聚焦低空环境的独特气动特性,系统分析了当前低空飞行器在气动效率、 稳定性、噪声控制等方面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结合前沿研究成果,阐述了低空空气动力学在优化飞行器设计、提升飞行安全性、降低能耗中的应用路径,为推动低空技术与工程向高效化、智能化、产业化高水平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张明伟副总工程师分享了中国电科集团目前在低空经济领域开展的低空监视管服、智慧应用等核心能力研发,以及未来将重点突破智能协同感知、高可靠通信导 航及数字化管控等核心技术,推进开放协同的低空数字基础设施构建。


殷国栋教授围绕飞行汽车陆空兼容性、高载荷航程和适航安全性等性能要求,讨论了飞行汽车系统设计、模态切换以及智能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与瓶颈,分析了飞行汽车发展趋势与面临的障碍进行论述 , 展望了飞行汽车规模化应用前景。


针对系绳无人机集群在低空经济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黄攀峰教授介绍了系绳无人机集群技术与产业优势及典型应用场景,分析了系绳无人机集群在未来低空经济特种作业市场中的应用前景和技术发展方向,探讨了低空经济领域政校企金“产学研用投”合作模式与发展路径。


保障低空安全对低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张学军教授系统阐述了低空安全的多维度内涵,指出当前主要面临的突出风险,总结了低空运行的特点与安全管理需求,提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安全管理框架,并提出了低空智能网联体系的参考架构与分级建设思路。


针对当前低空飞行活动逐步呈现大流量、高时变的复杂运行态势,张建平教授从工程应用视角,介绍了在低空交通智能管控领域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以解决“无路飞”、“看不见”、“管不住”等相关问题。


图片


团体标准技术支撑价值,示范工程产业化落地实践


9月26日上午,大会发布了“低空安全体系”系列首批32项标准中的《低空安全术语》、《低空运行安全风险评估与分级指南》、《低空无人驾驶航空器起降场地安全通用要求》、《低空飞行航路/空域安全通用要求》、《低空飞行气象安全通用要求》、《低空飞行通信导航监视安全通用要求》、《低空飞行安全间隔管控规范》以及《低空联合预警管控平台入网要求》八项团体标准,填补了我国低空领域标准空白,为构建科学完备的低空安全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与标准保障,助力低空经济实现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图片


《低空产业典型应用场景示范工程》项目发布,25家单位获荣誉奖牌。自申报启动以来,200余项低空项目参与竞争。经过多轮筛选,多家企业的技术成果入选优秀示范工程,在低空网络、新型航空器研发、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为我国低空产业体系构建提供了实践样本和创新路径。



十三场专题聚焦低空全产业链


本次大会于9月25日成功举办了6场专题论坛及一系列相关会议活动,涵盖了低空产业投融资并购培训会、北斗低空应用及标准化论坛、低空产业上市公司论坛、飞行汽车论坛、低空产业院长论坛(闭门会议)以及第八届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学术年会,吸引了来自政府、学术界、产业界及研究机构的众多代表参与。


图片


9月27日,大会聚焦于低空经济的热点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组织了低空气象、低空集群智能、低空监测网技术、低空智能信息技术、低空产业新质生产力、低空智能无人系统、低空安全等7场专题论坛,进一步深化了对低空经济各个细分领域技术进步和应用实践的探讨。


本届低空产业博览会,汇聚国内近200家企业参展和2000多项前沿科技产品和解决方案,全面展示我国低空技术装备领域的最新成果,突显低空经济发展前沿性探索和创新性应用,为我国低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博览会涵盖了低空飞行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管理系统、低空服务应用、低空安全防控等展示内容。通过多元主题与创新场景的深度融合,不仅生动展现低空经济领域的蓬勃生机与创新活力,更通过技术成果的全景展示与应用探索,不断拓展低空技术的实践边界。


展会首日便迎来超8000名专业观众,涵盖政府部门、应急救援,交通管理、军警部门、航空航天、电科集团等众多领域,均为从事低空技术研究、制造、装备采购的专业群体。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