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文章搜索:
G A I U V S .C O M
      NEW较新公告:
徒步游
苏州立法激活800亿“天空之城”,全国首部低空经济法规的破局之道
来源: | 作者:阿芙 | 发布时间: 8天前 | 66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10月1日,《苏州市低空经济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发展迎来历史性突破。这部开创性的地方性法规不仅为各类低空飞行活动划定明确法律边界,更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为800亿元产业规模的苏州低空经济注入强劲法治动力。

2025年10月1日,《苏州市低空经济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发展迎来历史性突破。这部开创性的地方性法规不仅为各类低空飞行活动划定明确法律边界,更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为800亿元产业规模的苏州低空经济注入强劲法治动力。


图片




01 立法破局: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




苏州作为长三角经济核心城市,在低空经济领域已形成相当规模。截至2025年初,全市已建成263处起降点,获批337条低空航线,涵盖189条有人机航线和148条无人机航线,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然而,空域管理分散、基础设施不足、安全责任不清等问题日益凸显,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升级。


《条例》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明确定义低空经济: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涵盖航空器研发制造、基础设施、飞行保障及衍生服务等全链条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图片




02 制度创新:安全基金与空域管理双突破




《条例》创设了两大核心机制:空域管理机制上,市政府依托省级低空空域协同管理体系,对接空中交通管理机构,统筹解决空域划分与飞行监管等关键问题。创新性地动态开放300米以下空域,优先保障医疗急救、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务类飞行。


安全保障体系方面,设立全国首个“低空安全保障基金”,对因低空飞行活动遭受损失且无法及时获得赔偿的主体提供先行垫付。同时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对管制空域周边飞行实施分级管理。




03 产业生态:全链条布局打造低空经济高地




《条例》明确支持大中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新能源航空器等整机研发。苏州工业园区已集聚亿航智能、峰飞航空等行业领先企业,重点突破eVTOL适航认证,计划2026年实现商业化载人飞行


本地企业天航智飞研发的氢能源无人机,续航里程突破500公里,已应用于高原物资运输场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上游引进航空新材料、核心零部件企业;中游建设低空航空器测试验证基地;下游培育专业适航审定服务机构。


图片




04 基础设施:智能“空中网络”支撑低空飞行




苏州按照“市域统筹、区域协同”原则,系统规划四类基础设施起降点、能源站、维修中心和数字平台。苏州北站正打造“高铁+eVTOL联运枢纽”,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


飞行保障体系实现智能化升级:推进5G-A通感一体基站覆盖低空空域,实现厘米级精确定位;部署微型气象监测站,实时采集传输气象数据;构建市级低空飞行服务监管平台,整合企业飞行数据,实现“一屏统管”。




05 应用场景:低空经济赋能千行百业




在医疗急救领域,讯蚁科技在苏州试点“无人机+5G急诊医生”模式,将山区急救响应时间从2小时大幅缩短至15分钟。血液制品、急救药品通过冷链无人机直达乡镇卫生院,溶血率控制在0.3%以内,显著优于国家标准。


物流配送方面,顺丰在苏州工业园区部署无人机货运网络,支线运输成本降低40%。京东“京蜓”无人机完成农村地区百万单药品配送,偏远地区配送时效提升60%。


文体旅游创造消费新体验:金鸡湖景区开通eVTOL观光航线,单程票价880元,平均上座率超过90%。阳澄湖半岛创新推出“空中观蟹”体验项目,游客可乘无人机俯瞰养殖基地全景。


图片




06 苏州经验:立法先行引领产业未来




苏州正与中国民航局合作,将适航认证、空域管理等实践经验转化为行业标准,为长三角低空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范本。技术攻关方面,聚焦航空动力、飞行控制系统、降噪技术等关键领域,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


人才培养体系同步构建:苏州大学开设全国首个“低空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2025年首批招生200人。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建“低空技能实训基地”,年培训飞行员、维修工程师超过5000人次。


随着法规政策的落地见效,苏州有望形成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苏州经验”。这场变革的最终目标,是让低空飞行从特定场景应用逐步走向大众日常生活——而这一切,正随着2025年10月1日《条例》的正式实施,加速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