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重磅发布两项新规: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唯一产品识别码(征求意见稿)》是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国家标准,规定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整机唯一产品识别码的编码规则、登记备案、产品外包装标识、机体表面标识、存储与安全、广播与报送的相关要求,适用于微型、轻型、小型、中型和大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整机的产品管理,不适用于模型航空器与自备动力系统的飞行玩具。实现“一码统管、无码禁飞”。
原文中关于无人机唯一产品识别码的广播报送要求明确规定了:飞行中需用无线局域网(符合 ISO/IEC/IEEE 8802—11)或无线个域网(符合 IEEE 802.15.1)协议周期性广播,间隔不超 1 秒;无线局域网广播频段为 2400 - 2476 MHz 或 5725 - 5829 MHz,信道按规定使用。
4月8日,工信部办公厅印发《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今年将围绕健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完善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制定行业标准1800项以上,组建5个以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
工作要点对新兴产业标准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优化完善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北斗导航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统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通用、关键技术、产品服务、行业应用、安全治理等标准制定,助力突破一批面向融合应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产品。加快构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推进5G-A、低空信息基础设施、6G、量子保密通信等标准研究。
“一码统管”是指通过为每架无人机设置唯一的识别码。同时在飞行中,向监管平台广播报送识别码,实现对无人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实时监管。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通过数字化手段,确保无人机从生产、登记到飞行的全过程可追溯。
无人机唯一产品识别码标准的出台,是我国应对低空经济爆发的先手棋。通过“一码统管”破解监管难题,既为产业创新划定安全边界,也为千万用户架起合法飞行的“数字桥梁”。
提升监管效率:通过唯一识别码和广播机制,监管部门可以实时掌握无人机的飞行状态,减少违规飞行事件。
保障空域安全:明确适飞空域和管制空域的划分,避免无人机对航空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威胁。
推动低空经济发展:通过规范无人机的飞行活动,为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无人机在物流、农业、安防等领域的应用。
新规覆盖微型、轻型、小型、中型及大型民用无人机(航模除外),涉及物流、农业、安防、应急救援等90%以上的应用场景。政策的实施将有效遏制“黑飞”“乱飞”,推动无人机行业从粗放式增长转向标准化、安全化发展。
低空信息基建标准并非孤立推进,而是与“一码统管”政策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无人机唯一识别码(UAS码)为低空监管提供身份标识,而信息基建的标准化则通过实时数据链实现“一码”的动态追踪与全局管理。这种双向赋能机制确保了无人机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的可追溯性,同时提升了监管效率和飞行安全性。
空御科技作为低空经济安全管控领域的科研企业,其自主研发的无人机信标接收机,不仅可识别广播报送中的无人机唯一产品识别码,确保每一架无人机“身份可溯、责任可查”,还能够凭借分布式组网技术优势,赋能低空感知网络与数据服务平台的标准化建设。
无人机信标接收机使用原理为被动接收无人机的无线电广播信号,支持《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GB42590-2023》和美标(ASTM F3411-22a)的wifi和蓝牙的广播,输出唯一序列号、无人机和飞手GPS、高度、速度等信息。设备支持4G/5G联网、GPS定位、多站联合使用等功能。
设备支持《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GB42590-2023》和美标(ASTM F3411-22a)的wifi和蓝牙的广播,输出唯一序列号、无人机和飞手GPS高度速度等信息。
设备采用小型化设计,接入太阳能供电系统,可实现快速安装部署,支持信号杆、通信杆、路灯杆等基础设施部署。
设备采用无源侦测技术,不主动对外发送电磁信号,可全天候、全天时进行侦测。
设备支持4G/5G组网,可与其他探测处置设备分布式组网,并可接入云平台,实现大面积管控,增补覆盖低空管控盲区。
空御科技的无人机信标接收机不仅满足了当前无人机监管的新要求,更为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未来,空御科技将以信标接收机为起点,围绕工信部提出的低空信息基建相关标准的建设要求,加速研发全栈式低空安全产品矩阵,打造全新系列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