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深圳出台低空航空器起降设施专项规划
来源:
|
作者:阿芙
|
发布时间: 2天前
|
24 次浏览
|
分享到:
“全市域起降设施网络将如同为城市‘空中动脉’铺设关键节点。”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如此描述刚刚印发的《深圳市低空航空器起降设施布局规划(2026-2035年)》。
“全市域起降设施网络将如同为城市‘空中动脉’铺设关键节点。”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如此描述刚刚印发的《深圳市低空航空器起降设施布局规划(2026-2035年)》。这份全国首个针对低空航空器起降设施的市级专项规划,标志着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实质建设阶段。

10月30日,深圳三部门联合印发《规划》,提出到2035年将科学布局超1500个起降点。这一数字背后,是深圳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的决心。
作为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深圳将“低空”视为城市战略性自然资源。《规划》的出台不仅是基础设施布局,更是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展示。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规划专家指出,深圳此举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从无人机物流到空中交通,低空应用正从想象加速照进现实。
《规划》首次系统梳理了低空经济的落地场景,聚焦物流配送、载客运输与公共服务三大类八小类应用。
近期,深圳将重点发展公共服务和物流配送,解决应急医疗物资运输、高附加值货物配送等痛点。这意味着,无人机急救运输、城市物流配送将率先实现规模化运营。
远期,1500个起降点将形成覆盖全市的低空设施网络。无人机从业者表示:“这相当于为低空飞行器修建了‘高速公路网’和‘服务区’,将极大促进整个产业链发展。”
《规划》创新提出了“低空枢纽—末端起降点”两级设施架构,构建体系完备、直达高效的低空起降设施网络。
低空枢纽承担城市、城际、跨境客货运核心功能,集成停放、补能、维修等综合服务。末端起降点则采用嵌入式、模块化布局,深度融入城市空间。
与传统交通设施不同,深圳特别强调集约共享与融合共生,推动低空设施与城市现有功能深度融合。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深圳在有限空间内最大化利用资源的智慧。
《规划》编制过程中,深圳创新运用全市域时空信息平台(CIM) 等数字化技术,对起降设施周边环境、净空条件等关键要素进行三维化评估。
“这让规划布局更智慧、更精准。”技术人员介绍,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确保了设施布局的科学性。未来,深圳还将建立动态评估机制,让静态规划变成“活点地图”。数字化管理不仅提高规划效率,更为后续低空交通管理奠定了基础。这种前瞻性布局凸显了深圳作为科技城市的特色。
《规划》出台正值低空经济爆发前夜。从技术标准到人才培养,从飞行器制造到运营服务,完整产业链正在深圳加速形成。
标准体系建设同步跟进,涉及无人机应用规范、低空飞行器技术、基础设施与监测等多个领域。这些标准将为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业内人士指出,基础设施先行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步。深圳的规划不仅解决了“飞机在哪里起降”的问题,更构建了完整的低空经济发展生态系统。
随着低空起降设施网络从蓝图走向现实,深圳的天空将变得更加繁忙。物流无人机穿梭于城市上空,空中巴士成为出行新选择,应急救援无人机第一时间抵达现场——这些场景将在未来十年逐步呈现。
